數位力就是備課超能力 【創新教育議題專文:運用新興數位工具進行課程共備】

撰文:真識知識機構 責任編輯:謝宇程

 「什麼,忘了帶?」相約跨領域共備課程的幾位老師都瞪大了眼睛。

「哎呀呀我真是太抱歉了。」吳老師滿臉難為情的歉意,因為他忘了帶前一次共備會議中的階段成果:那張滿是便利貼的海報紙。海報紙上的便利貼,都是他們上次討論的心血以及階段成果。吳老師再三說:「抱歉我不是故意的,下次討論時,大家訂下午茶算我的。」

能怎麼辦呢?吳老師住得遠,回家去拿再來討論,並不現實。而且幾位相約老師,之前也有「前科」:魏老師臨時生病情過一次假,備課討論順延。劉老師臨時要回家處理女兒的情況,備課討論再順延…。上次共備討論,其實是兩個月之前。進度延宕,其實人人有責。

由於今天吳老師沒有帶來上次的階段成果,這次也無從討論起,所以再次流會。下次什麼時候大家能約齊?誰都說不準。而且如此下去,課程能否有充足的時間準備、形成共識?老師心中已經沒有把握了。

圖7-1:在使用線上工具共備之前,教師需實體見面,
並以便利貼進行教案共備工作。

在教育現場,要進行跨科共備,情況就是這麼難。老師們要排除萬難才能聚在一起討論,真的能交流的機會少得可憐,而且討論成果難以保存、共享、跨時空協作。

其實,因時間、空間、物質受到局限,無法有效共備的情況早就可以運用數位科技工具改善。

教育現場導入數位工具的困難

發展科技的意義,其實就是幫助人們克服時間、空間、物質的限制。而過去二十年數位科技的發展,其實提供現今教師許多優質的工具。

然而,為何教育現場運用數位科技的情況,遠遠落後其發展的速度,更欠缺用於備課環節呢?

著重採購硬體,缺乏關注運用實況

其實,無論教育界,或是公眾輿論,都相當關注科技導入教育現場這個話題。可惜的是,這方面的關注常常導向採購硬體,認為花大錢買先進電子設備,教學情況就可以改善。可惜的是,情況並不是這樣。如青山國中小蘇聿歧主任的觀察:

近年來教育政策對於電子設備挹注大量資源,例如新北市這兩年有推智慧教室,所以就會提供學校很多平板,然後去年又購置觸控式大屏。然而,雖然教室增加這麼多電子工具,卻很少對教師增能培力的配套方案,多數教師不知道如何將這樣的工具有效地用在課堂中,以致於這些硬體設備在教學上使用的程度仍然不高。

如上述觀察,電子設備本身不會自動助益教學,它帶來效益的前提乃是教師能將之運用於教學。而要有效地運用硬體,又和軟體的選用有關。

圖7-2:目前教育界對於科技導入教育,思路主要以硬體採購為主。

軟體多種,不知道什麼是最合適運用

如果平板、顯示屏幕,只是用來播放影音或簡報,這只做到教學數位化非常初階的層次。

數位科技的最大價值在於,它能幫助學生與教學者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。要做到這一點,就需要使用軟體工具。然而,在這方面教師們面對許多層次的困難挑戰:

  1. 評估選擇:無論要達到何種目的,例如溝通、開會、思維匯整、交流共創…其實市面上都有許多工具可選擇,哪種最好、最符合教師的需求?大部分的教師們難以評估,也就無法做出精準選擇。

  2. 協同運作:大部分教師面對多種多樣的工具,可能有不一樣的選擇,以致於教師們很難找到一個軟體工具,所有教師都熟悉使用;這樣的情況常導致教師不易協同運作。這也是課程共備的主要挑戰之一。

  3. 深入學習:由於無法評估選擇,教師之間對於軟體選用也莫衷一是,因此教師們也不易投入時間心力深入學習特定軟體,將其運用方式徹底摸透。當教師們對軟體使用並沒有徹底學習,對教學或共備的效益也就有限。

青山國中小蘇聿歧主任指出:「老師們的師培過程,並沒有這方面的訓練,所以不習慣操作數位工具。而且,長久年以來並沒有用數位工具,老師們都上課或備課。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為什麼需要用新的方法與工具。」由於原本動機不強,加上學習與適應上容易遇到困難阻礙,數位工具在教學現場應用情況一直偏弱。


指導著重於一般使用,沒有結合備課情境

無論哪一款軟體,網路上都找得到使用指導說明。但這些指導說明都是針對一般使用者,而非備課情境。

在不同的需求與情境下,其實會使用到軟體不同的功能,會有不同的技巧與注意事項。沒有針對備課情境的指導說明,許多老師遇到困難時容易受挫放棄,退回不用數位工具的運作狀態。如蔣銘宗老師所說:「年資較深的老師,不易用直覺式學習上手軟體,需要有人帶領操作。」

青山國中小王如杏校長也指出:「關於體驗未知工具,克服想像中的難題,老師的這個心魔特別難以突破。可能當初會選擇當老師的人,某些人格特質相對是比較保守的。」


青山加速器導入數位工具的策略

教育現場導入數位工具有各方面的難關,但這卻是老師們跨領域備課必需採行的方向。而青山加速器的使命,就是針對這些難關,幫助老師們克服障礙。

專注於軟體的介紹與運用

首先,相對於教育體系中以硬體為中心的主流風氣,青山加速器選擇以軟體工具與平台為重點。加速器介紹老師們使用的軟體工具與平台,都不需要額外付費、對硬體包容性高,老師們用自己私人使用的電腦都可以使用。在這種情況下,每個老師,隨時隨地,都可以使用這些數位工具進行共備。

汐止國小林逸儂老師參與青山加速器,認為從中有豐富的收獲:「以往老師得自己摸索數位工具,在熟悉度不足的情況下,其實會慌亂。在青山加速器之中,因為有人引導帶領,可以無痛上手。」

專注精準介紹適用於教案共備情境的軟體

青山加速器並不是毫無邊界地進行軟體介紹,相反地,此計畫精準地提出適用於教案共備情境的軟體。這些軟體主要達成以下功能:

  1. 同步互動:支援在多地點遠距進行通話、開視訊、分享檔案畫面,讓老師們在不同地點,也能夠方便地溝通討論教案。

  2. 呈現想法:能夠取代便利貼的功能,讓老師們快速呈現想法與創意,並能快速簡易地整理、收歛。

  3. 分享資源:能讓老師們方便地上傳教案,跨越時間傳承教學資源。

萬里國中蔣銘宗老師有深入的觀察體會:「青山加速器介紹的同步溝通工具、非同步交流平台,非常符合教師們教案共備的需求;透過這些工具,想法可以快速交流,也可以長期累積。」


在實際共備情境中熟悉使用方式

單純指導老師們如何操作軟體的功能與技巧,對工作坊設計來說較為簡易,但效果比較不好。

青山加速器採取的作法是,讓老師們直接進行教案共備,並在面對生成教案這個具體任務的同時,邀請教師們運用數位軟體或平台作為工具。這樣的作法有幾方面的考量:

  1. 透過共備工作,老師們自然而然地熟悉數位工具操作的細節。

  2. 在實作中學習,確定能學到所有實作所需要的功能,並且實作過程中一切的困難都得到化解。

  3. 在實作中,學到的技巧得到重複演練,教育界咸認為是成效最深刻的學習方式。

圖7-3:青山團隊透過實際共備情境,引導教師們熟悉與運用數位工具。

數位工具與運用重點

青山加速器引入介紹給老師們數種跨領域共備最重要的工具,並且提示運用工具的關鍵技巧,介紹如下:

即時互動工具:Google Meet

課程共備過程中,所有的參與老師當然需要多次討論。如果每次都需要聚集到同一個地方,約成的機率小,這是共同備課長久以來難以跨越的門檻。要跨越這個門檻,老師們需要使用:線上會議工具。青山團隊選擇的是 Google Meet。

直至在 2021 年上半年,台灣雖受新冠疫情威脅,但並未爆發大規模感染,也就不必進行遠距教學。因此,青山加速器提出邀請參與老師們利用視訊工具進行線上共備,其實搶在需求之前。

在線上共備過程中,青山團隊示範了以下幾點共備的重要技巧:

  1. 線上會議主持:在 2021 年疫情惡化前,許多教師未曾參與過線上會議。線上會議中,不像實體那麼完整地看到所有人的細節表情、動作,會議參與感會打折扣。因此線上會議有許多主持技巧,例如需要有耐心,告知參與者會議進度,協助參與者化解技術問題與失誤(例如發言時忘了開麥克風),並提示參與者互給鼓勵。

  2. 依順序或舉手發言:現場會議,可以隨時對話。但在線上會議中,若人人隨時講話,會相當雜亂;但若沒有鼓勵發言的機制與氛圍,討論可能失去動能。因此,發言的機制與默契是很重要的,會議主持人要有意識地掌控。

  3. 分享檔案畫面:在實體會議中,與會者可以很方便地傳閱文件檔案,並在文件上畫記以傳達想法。在線上會議,這是以分享檔案畫面,加上手寫板的方式達到相同效果。

  4. 過程錄影記錄:線上會議工具如 Google Meet 具備一個功能,是一般會議不可能具備的:全程錄影。如果將會議內容錄影記錄,日後有需要時可以回看,也可以分享給其他老師。青山國中小王如杏校長對此功能相當重視:

「從完成的教案文檔,只可以看到最終版本,可是看不到老師們思考的歷程。當我們透過數位工具,將討論歷程記錄下來,其他老師可以看到這個想法整個形成的脈絡。也就更容易從中學習。

教案架構展現:Miro 

圖7-4:青山國中小(小學部)教案團隊運用 Miro 建立的教案計畫。

這幾年來,好些積極的老師已經相當熟悉運用便利貼進行群體思維探索與交流。但利用便利貼進行交流,有好些缺點 (如文初案例所示):

  1. 貼著便利貼的海報紙實在收藏不易,很佔空間。無論折起或捲起,均不易在下次討論中接續運用。

  2. 所有人的想法都放在海報與便利貼上,後續討論若沒有攜帶,不易接續想法進行探討。

  3. 即使拍下海報上的便利貼進行保存,字會變得很小,可能不夠清晰,而且也只能記錄,不能進行後續討論使用。

因此,青山加速器將非常好用的數位工具帶給老師們:Miro。Miro 即是在用海報與便利貼交流想法的線上版。除了保留實體便利貼的優點與特性之外,還因為數位化、線上化,有以下的功能躍升:

  1. 所有便利貼都存檔在雲端,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檢視,不需要攜帶收藏,保存零難度。

  2. 不僅參與共備的老師可以看到,只要開分享,所有其他人也可以看到內容。

  3. 實體便利貼上的內容,經過數番修改,可能雜亂不堪。但電子便利貼,無論再怎麼修改,內容都保持整齊清晰。

呈現時序思維:Trello 

圖7-5:參與青山加速器計畫的各校運用 Trello 建立的共備計畫。

在進行教案共備時,另一類常需要協調的內容,是關於時序的事項,例如:

  1. 課程共備進程:要完成哪些事、每件事完成的次序與時間。

  2. 學期課堂進度:各周課程排什麼樣的內容,每次上課間如何銜接。

  3. 每次上課的內容設計:每次上課要上什麼樣的內容,如何開頭、中間為何,如何結束。

在數位網路時代之前,要討論上述安排,勢必要聚在一起,在紙上畫出進度表,並且在不斷的修正調整之間,將進度表刪改得非常雜亂,或是一再重畫。

而在數位網路時代,可利用 Trello 作為溝通平台,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在檔案上進行修改,透過搬動內容調整順序,極為方便省時。汐止國小林逸儂老師說:「學到這個軟體,不僅可用在課程共備,還可以用在編寫劇本等各種與時序有關的工作上。團隊成員共享檔案,架構故事、提供建議、補充脈絡,都非常便捷。」

備課好工具,疫情及時雨

在青山加速器之中介紹給老師們的數位工具,以及對教師們的使用指導,獲得了相當高的好評。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:

因應疫情:學習數位工具立刻運用

青山加速器工作坊啟動於 2021 年四月初,好些老師第一次有線上共備與教學的體驗。但在五月下旬,台灣新冠疫情突然升溫,全台學校都必需進行遠距教學。汐止國小吳妮真老師說:「在青山加速器工作坊之中運用的工具、技巧、概念,在與學生教學時都派上用場,而且因為先前已有經驗,需要的時候就不會慌亂。」

光明正大「偷看」,交流更加廣泛

「在一般實體共備時,其共備成果,很難被其他老師們參考分享。即使在同一個工作坊之中,我也不可能很隨意地參與隔壁桌,聽聽他們在討論什麼。」萬里國中蘇阿信老師說:「但當我們運用數位工具共備的時候,我們可以點選其他老師、其他組別的成果。」

以創意與想法的交流而言,數位工具讓人們更接近,而非更遙遠了。

交流討論無邊界,超越時間與空間

長久以來,教師們共備門檻高,無法順利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時間與空間的阻礙。老師們各有課程、行政、家庭要顧,餘下的時間不見得有交集。就算可以勻出時間,有可能是在晚上睡前或是假日,要聚在一起討論,又難如登天。

數位工具讓老師們跨越距離相聚,並且即時同時上線交流的時間不易約,也可以各自上線編寫、留下想法,待其他老師看到時回覆。數位工具平台,讓密集的共備會議化整為零,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。如萬里國中蘇俊益老師所說:「使用線上工具,隨時有想法就能貼在檔案中,其他老師一上線就能同步更新進度,不必等實體聚會才分享與交流觀點。」